从0开始的建筑生涯,他不仅有优秀作品,还去深大继续深造!
在今年“日新·2021东莞理工学院设计展”上,以“玫瑰”为建筑外形,光线透过特定的空间在不同展厅中呈现不同的光影效果,以此来侧面展现郑毓秀不同阶段经历的深圳福田安托山艺术公园暨郑毓秀纪念馆设计作品吸引了许多师生的注意。这个作品出自于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2021届的优秀学子张锐斌之手,他不仅围绕山水进行建筑设计,还创新性地将纪念人物生平经历融入建筑设计中,赋予建筑作品更深的含义。
做出这一优秀作品的张锐斌,起初并不是一名建筑学的学生,凭着对建筑学的热爱与追求,他在莞工五年的学习中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并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称号,毕业后选择到深圳大学继续深造。这一段关于选择与奋斗的经历,值得每一位莞工学子学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因兴趣学习建筑学,不断完善自身“设计观”
在大学期间取得成就,除了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需要一个清晰的成长方向。
初入莞工的张锐斌被录取的是化工专业,由于他本身对于艺术与设计的热爱,以及了解过建筑学专业的相关内容后,他决定转专业到建筑学专业,并决心设计一个有个人风格特色的建筑作品。
怀着做好一个优秀设计作品的梦想,他于大一下学期便投入到建筑学的学习中。与其他学生不同,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努力勤奋型”的建筑学子,由于缺少相关理论基础和画图技能,他会花更多时间到基本功的训练中。“建筑学是一门依靠图形和空间想象来叙述和表达自身观点和设计理念的专业,因此手绘技能和软件的运用是我从始至终都在训练的技能。”
张锐斌手绘作品
在掌握好自身的专业技能之后,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做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作品?”不断地实践与参观,是他能想到的最优解。在校期间,他不断参加各种比赛,并学着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理念的作品,从学生社区活动中心、艺术博物馆再到创客蜂窝,一个个作品的磨炼让他渐渐掌握了独特的设计思路。
张锐斌设计作品
在张锐斌看来,要设计出好的建筑作品,需要跳出建筑本身,亲身考察、体验建筑场地,同时注重人文情怀,回归到“人”的层面,要关注使用者的感受,使建筑反映人们的需求。
在深圳福田安托山艺术公园暨郑毓秀纪念馆设计作品上,他结合民国巾帼英雄郑毓秀坎坷的革命生平,抽象出“玫瑰的特质”,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纪念馆外部的形态,同时他关注纪念馆内部空间,采用剖面设计、材质、光影等方式将郑毓秀生平融入建筑设计中,在纪念馆内部增加了咖啡厅和开放阅览室,同时利用坡道、光影和层高的不同来营造不一样的氛围。让人们在参观过程中,从空间变化以及不同展厅光影折射变化中感受其人生的起伏变化。
郑毓秀纪念馆设计图
“慢慢地,在学习建筑学的过程中,我不仅能认识建筑本身,还能理解建筑更深一层含义,懂得这个建筑设计创造的逻辑。”张锐斌说道。
沟通中获得灵感,拒绝闭门造车式设计
在制作郑毓秀纪念馆设计作品前,张锐斌并没有名人纪念馆的设计经验。因此,他需要面对设计构思、整体布局、理念展示等多个问题,特别是如何完成造型、结构和空间的创新。
起初缺乏灵感的时候,张锐斌便会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在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指导老师黄梦怡的建议,以及相关论文的支撑下,他决定用人物的生平列成一条轴线的形式进行设计。在多个对象中,民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出色的革命家和女权运动的倡导者的经历成了他的最佳选项。
郑毓秀纪念馆的设计理念
在同班兼室友的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2021届的何俊升看来,张锐斌执行力很强,“他有着自己的节奏,在解决问题上总能想到效率最高的最优解,并立马解决。”
从过去的作品中找到更多思路,是张锐斌的独特方式,“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之前自己设计作品,不断去改进,然后找到亮点所在融入到新的作品中能起到不一样的效果,同时也能不断汲取新的经验。”
由于安托山地质条件的复杂,问题涉及内容广,解决场合疏散和安全保障问题是保证建筑能够落地实施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张锐斌提前将思考过后的问题标出来,找到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老师潘东辉进行探讨,“我询问过几次潘老师后,他给我提供不同材料用法,结构可能性的方案,为我的设计提供了完成的基础。”
张锐斌毕业答辩
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是张锐斌这五年来一直保持的习惯。令黄梦怡印象很深刻的是,面对老师的批评,张锐斌并不会因此疏远老师,反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跟着老师学习,“一个专业能力很强的建筑师,一定是具有艺术审美的人,也一定是一个非常善于交流和学习的人,我相信他一定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打破思维局限性,让设计传达人文关怀
想要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思考,要耐心地去探究。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郑毓秀生平,让建筑更切合人物的发展经历,张锐斌不仅将关于郑毓秀的自传仔细读完,还搜索了各种相关论文,收集人物信息及他人对郑毓秀的评价,甚至亲自到郑毓秀故居和深圳政府去了解人物的信息,考虑纪念馆坐落于安托山,山区复杂的地质和地形,张锐斌便到实地去进行勘察。
最后,张锐斌以“革命”和“平权”之路两方面切入建筑设计。“人物的生平在建筑中形成不同的路径,这时候就要考虑每个场地的定位,如果不去现场调查,就不能准确地清楚地形图上的每一条道路。”
建筑设计师还需要更加广阔的眼界和艺术审美,构建自己的设计逻辑体系。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离不开专业实践,认识实习与设计院实习是学校建筑学专业特色的实习活动。令张锐斌印象很深刻的是去杭州—乌镇—苏州—上海的十日游,在调查的过程中,老师与同学们开展了一些有趣的小活动,“当时老师和我们一起参观各种建筑,并且在参观后将所见的建筑平面图默写出来。”
在本科阶段,张锐斌时常关注其他学校的建筑设计展,有时还会到现场参观,听听其他院校的毕设答辩。“在各大校的建筑设计展中,我会看到很多创新的东西,了解到很多创新的思路。”同时,他还会与建筑设计的优秀的榜样进行交流。“我不会拘束于自身所学,我会学习一些建筑设计很厉害的人,思考他们的设计思路和逻辑。”
如今,在深圳大学读研的张锐斌也希望自己能到更多地方,见识各种各样的建筑。他认为掌握建筑理论知识是培养建筑思维的一座桥梁,“要回归到历史的建筑史方向上面,了解整个建筑史的脉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即使已经读研,张锐斌依然与指导老师黄梦怡保持联系,交流学习和专业的情况,分享书单和专业展览讲座,一起探讨正在进行的设计,“本科阶段,莞工帮助我从0到1地学会建筑设计。毕业后,学院的老师在我接下来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分享上给了我许多成长的建议。”
★
毕业后,张锐斌最难忘的还是在综合实验楼绘图的时光。那一块块熟悉的画板上贴着曾经手绘建筑的痕迹,桌面上还依旧有着摩擦过的橡皮和铅笔,用纸皮简易搭建起的建筑模型……“还记得,那时候和伙伴建模加班到了很晚,大家在回去的路上用歌唱来结束充实的一天。”与同学并肩作战的快乐,张锐斌记忆犹新。就读深圳大学研究生的张锐斌将继续奋斗,实现自己的“建筑梦”。
#想了解莞工的你还可以看#
文字来源 | 李楠 万础瑶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图文编辑 | 辛承祚
一审 | 辛承祚 二审 | 蔡耀蔚 终审 | 叶妙娴